段祺瑞是什么人物(段祺瑞是个什么人)
最近很多小伙伴在找段祺瑞是什么人物的相关内容,以及段祺瑞是个什么人对应的知识点,劳动晚报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段祺瑞是什么人物》的相关资讯,另外还找了一部分有关《段祺瑞是个什么人》的内容,文章篇幅比较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段祺瑞是什么人物
- 2、段祺瑞是什么人物?
- 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段祺瑞
- 4、晚清时期,民变四起,段祺瑞是怎样残酷镇压的?
- 5、段祺瑞三句话就能“推翻”清朝,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 6、段祺瑞在民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段祺瑞是什么人物
北洋军阀代表人物,三次就任内阁总理,三次组阁,主张内阁制,两次与总统发生矛盾,一战初期针对日本占领青岛,主张对日宣战,一战后期主张对德宣战,九一八事变后与日本人绝交,个人品行还不错的人。
段祺瑞是什么人物?
段祺瑞是民国时期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皖系军阀首领。
在民国历史上,段祺瑞与孙中山是有不同政见的两位政治人物。在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及1925年病逝前后,两人因“善后会议”与“国民会议”之争导致关系恶化,段祺瑞未看望病重期间的孙中山,也未出席在北京的治丧活动。然而时隔8年后的1933年P月23日,段祺瑞南下并主动提出到中山陵拜谒孙中山,成为当时国内的一大新闻事件。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生于安徽合肥,皖系军阀首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在任期间,段祺瑞政府与日本有较多的合作。
1930年2月,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看到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反蒋,以为有机可乘,密谋策动组织一个“北洋派大同盟”,推戴段祺瑞和吴佩孚为领袖,打着反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幌子,试图在华北制造混乱,为下一步侵略中国开辟道路。土肥原秘密联络段祺瑞和溥仪在载沣家里见过一次面。溥仪端着皇帝的架子,段祺瑞又摆着北洋政府执政的倨傲,双方都很不愉快。至于谈了什么,无人知晓。1932年3月,日本挟持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随后,黑手又伸向华北,积极拉拢段祺瑞,企图利用他在北洋军人中的声望和影响,建立华北伪政权。
段祺瑞没有为日本人的威逼利诱而动,因他对南京国民政府迅速统一中国,还是认可的。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下令枪击游行学生,引起公愤,他也被直奉联军赶下台,隐居天津。
来源:读报参考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段祺瑞
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曾任国务总理、执政,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是当时少有的廉洁官员。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他是个官场的另类。
当时,达官贵人三妻六妾很时髦,段祺瑞也没有例外,讨了几房姨太太。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书达礼,段祺瑞很喜欢。但她一进门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来她已经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爱,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儿一样,置办嫁妆,吹吹打打,很热闹地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太出嫁的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这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政客中是绝无仅有的。段祺瑞在北京一直是租着房子生活,直到袁世凯以送套房子给他养女的名义(段在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袁世凯的养女张氏为妻),给了段家一栋房子。这栋房产的原房主是与袁世凯打牌输了四十万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给袁世凯的,可没给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来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段祺瑞见人家手中有房契,二话没说,带着一家人搬了家,这栋房子只住了两年。后来段祺瑞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住。
作为一国军政首脑,给段祺瑞送礼的人自然会排成长队,但他从来不收礼,只是遇见最亲近的下属和友人送来礼物、却之不恭时,才会在礼物中挑选一两样最不值钱的东西留下,余者则悉数退还。江苏督军齐燮元曾送给段祺瑞一件几扇镶嵌着各种宝石的屏风,五光十色,非常珍贵。段祺瑞的家里人都喜欢得不得了,盼望段能留下这件宝物。谁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将屏风归还给了齐燮元。张作霖给段送来一些东北特产,并不值钱,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后在张作霖副官一再恳求下,才勉强收下两条江鱼。只有一次例外,段祺瑞将别人送的礼物照单全收,那便是冯玉祥送来的一个大南瓜,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把南瓜再切一半还给冯玉祥。
中国数千年家天下和世袭传统的熏陶,使得位高权重的官员总想要荫及子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已是屡见不鲜,但是在段祺瑞这里却是个例外。段家家规很严,夫人和姨太太都不准干预公事。有一位姨太太想替老妈子的亲戚谋个差事,段祺瑞立即气歪了鼻子(段祺瑞在生气的情况下鼻子会歪),表示自己不会做出卖官鬻爵的事情。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从小寄养在亲戚家,十几岁才回到段祺瑞身边,小时候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所以文化水平不算高。不少人劝段祺瑞给儿子在政府部门安排个职位,段都没有答应,在他看来自己的子女们应该靠自己,从最底层做起,一步步上升,不能一下子就做官。胞弟段祺甫来京求大哥给自己找个官做,段祺瑞也是一口回绝,给了他一些钱回去做买卖。
最可称道的是,段祺瑞坚持武力收复外蒙古的行动曾被传为历史佳话。
这件事,还是从辛亥革命开始说起。1912年10月3日俄国前任驻华公使廓索维茨在库伦与“哲布尊丹巴政府”签订《俄库条约》。条约规定:“北洋政府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军队,不得移民。”又规定,“外蒙古疆域为前清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区域”。后在袁世凯政府的强烈反对下,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与共戴年号”。袁遂册封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内战,外蒙古再度独立。这引起了外蒙古上层的僧俗两派独立与反独立斗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派人毒死了亲华派大臣杭达多尔济与赛音诺颜部亲王那木囊苏伦。
1919年11月,由于俄国陷入本国内战,已无暇顾及外蒙古。而北洋“武装统一派”此时已挤走了冯国璋,中华民国政府首脑段祺瑞遂决定出兵外蒙,派直系大将徐树铮率兵直攻库伦,挟持“内阁总理”巴德玛·多尔济,软禁哲不尊丹巴图克图,撕毁《中俄联合声明》。
是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书大总统徐世昌,呈请废除俄蒙一切条约。11月27日以《中国大总统公告》正式下令取消外蒙自治,同时宣布“《中俄声明》和《恰克图协定》永久无效”。段祺瑞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由徐树铮部在外蒙古驻防,并一举武力收复唐努乌梁海。蒙古全境归还中国 !遗憾的是随后不久内战爆发,徐树铮将军被害,段被迫下野,段组建的西北边防军也在内战中被毁灭,外蒙和唐努乌梁海再次被苏联霸占。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2月1日段祺瑞、冯国璋领衔十九省将军致电北洋政府表示反对,谓“有图破坏中国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起殉国”。3月19日袁世凯召开对日会议,段祺瑞主张强硬。5月2日,参谋总长黎元洪、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率三部之属员赴关岳庙宣誓,以示军人忠诚卫国。5月8日,内阁讨论日方关于要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段祺瑞独持异议,主张动员军队,对日采取强硬态度,但袁世凯决定屈从,30日段称病辞职。
段祺瑞晚年下野后,仍能保持气节,不与日寇合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想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并许愿只要段同意,日本将会全力支持,但遭到了段祺瑞的严词拒绝。为避免日本人的要挟,段祺瑞举家迁来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他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惟有自救耳。”
晚清时期,民变四起,段祺瑞是怎样残酷镇压的?
段祺瑞,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北洋军阀皖系的首领,民国时期任期最长的总理,在他的一生中,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有不光彩之处。今天爆料一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事。
话说,1901年9月7日,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是个注定会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惨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根据条约,中国要向列强赔款连本带利约9.8亿多两白银,加上各州县要向本地的每个外国传教士赔款2000两,约合l0亿多两。八国联军找到咱门口来打仗,打完了还要赔人家巨款,弱国无外交啊!如果咱们强大,把他们打跑了,那会是扬眉吐气一把!现在的人们,对白银这种货币不太清楚,即便是换算过来,也不太准确。10亿两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意义呢,可以简单给大家算一笔账。
当时清朝政府每年的各种税收加起来才不过2000万两白银,除去一些必要的开支比如官员的薪奉等,余下的应该是所剩无几。换句话说,清政府根本没有余力用政府税收来偿付这10亿两赔款。自己还顾不过来呢,上哪弄这么一笔天文数字去?不过,中国人是很"聪明"的,特别会想办法。底层的人总是绞尽脑汁讨好上层,称之为"上有所好,下必迎之",而朝廷有了麻烦,一般都会毫不吝啬地将"机会"让给子民们——百姓,"皇恩浩荡"嘛!于是巨额赔款被摊派至各省,各省官府又将之以捐税的名目强加到百姓身上。由于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战斗都是在京师附近展开的,因此战败后直隶需赔的数额最大。然而这场对于中国而言的灾难,在各级官吏们看来却成了大捞一把的良机,他们在上司指定的税赋之外还又层层加码。
于是,广大的贫苦百姓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02年3月以景廷宾为首的农民起义。
景廷宾,河北广宗县东召村人。他自幼酷爱武术,24岁考中武举。
直隶人民惨遭八国联军的蹂躏,本已濒临冻馁的边缘,又被摊派大宗赔款,加上袁世凯为逢迎帝国主义,不断命令各州县加紧催逼,使得民不聊生。
景廷宾,侠肝义胆,为人豪爽,被当地百姓拥为地方自卫组织"联庄会"的总团头。按照直隶总督署的规定,每亩地需拿赔款京银40文,引起老百姓的强烈不满。景廷宾率众反抗,遭到直隶总督派兵镇压。1902年4月23日,景廷宾与义和团首领赵三多联合起义,众推景为"龙团大元帅"。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三、四万人,势力遍及冀、鲁、豫三省24个县。
景廷宾率领队伍干脆打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东征西讨。义军主要由广宗、钜鹿、威县等地联庄会的农民构成,另外也有不少义和团的人加入。他们杀死作恶的外国传教士,打败官军的围剿,一时威名大震。
景廷宾高举义旗,中外反对势力都认为这是义和团崛起。各国驻京公使十万火急地催促清政府进行镇压。惊慌失措的慈禧命令袁世凯尽快设法平息、剿灭。袁世凯遂一边紧急宣布广宗等县"所摊捐款全行豁免",以瓦解起义队伍;一边命段祺瑞指挥北洋新军两千多人从保定南下,会同从山东调集的武卫右军先锋队数营,从东西方合围广宗。5月8日,在段祺瑞指挥下,官军深夜潜入,包围了义军据点件只村,炮兵、步兵、马队配合出击,很快就攻进了村内。只有大刀长矛的农民在景廷宾的指挥下,抵抗着新式武器的官军,终究不敌,牺牲巨大。景廷宾遂率余部突围出去,转战冀豫等地,不久被捕杀。清军占领件只村后,烧杀劫掠,百姓深受其害,甚至附近的村庄也遭到浩劫。
景廷宾所率义军兵败,起义军被镇压,景廷宾被捕后遭凌迟处死。
威县等地农民为替他们报仇,又纷纷起义。
段祺瑞等再次奉袁世凯之命,镇压了威县等地的起义。段祺瑞因功劳很大受到慈禧的封赏。于是段祺瑞踏着百姓的血青云直上,由正二品的候补知府升为正一品的候补道,一个月后,又被"保准赏戴长翎,加奋勇巴图鲁"——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清代用作称号,赐给作战有功的官员,名为"勇号"。
经过平叛一战,段祺瑞终于从一个军事教官过渡到军事指挥官,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为他在军队里树立了威信。从此,段祺瑞开始正式步入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徐世昌为总提调),段祺瑞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
段祺瑞三句话就能“推翻”清朝,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段祺瑞是我国近代时期著名的军阀之一,提到段祺瑞就能想到他痛恨日本人的爱国之心,拒绝自己当汉奸,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活跃的军阀之一,段祺瑞是北洋军的核心人物,当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有一段时间就是段祺瑞统治的时期。段祺瑞是北洋军的核心人物,当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有一段时间就是段祺瑞统治的时期。段祺瑞用三句话就推翻了一个清王朝,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其实可以把段祺瑞推翻清王朝,归纳成三句话那就是:兵力单薄、粮草缺乏、清家皇帝快点退位吧!这是在段府中被概括出来的,实际上当时发出的电报也达到千余字,但是最终却是这三句话起到了作用,而这三句话也像是清朝的催命符一样,最终真的“推翻”了清王朝。
这三句话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威慑力,但是段祺瑞这个人是有分量的,因为当时清政府已经没落了,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去对抗军阀势力,而当时段祺瑞联合了好多的北洋将领,通过电报的形式说出,随后清政府就被吓得不行,因为当时清朝属于一个内外围攻的状态,所以隆裕太后就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让清帝退位,而在这时段祺瑞也采用了兵力来胁迫清代朝廷,他的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也有明显的效果。因为清政府根本与军阀无法对抗,所以就选择了让位。
段祺瑞在胁迫,清朝皇帝退位时也立了一件大功。等到他退出政治舞台之后生活就逐渐没落了,但是他为人很好,他的很多部下和学生看到他的生活处境之后,都会带一些钱财过来看望他,而且国民政府也会给他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开销,所以他退出军阀之后的生活也是不错,在历史上也是为我国做过贡献。
段祺瑞在民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他与冯国璋、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 段祺瑞虽为军阀,但人格形象颇佳,由于笃信佛教,平日多半吃斋,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无房产。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享誉于世。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他是个官场的另类。
段祺瑞充满戏剧性的政治生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三造共和”。一造共和,他秉承袁世凯意旨,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并做出进京逼宫的姿态,最终逼迫清帝退位;二造共和,他在协助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镇压“二次革命”以及强迫黎元洪离鄂赴京之后,站在袁世凯“心腹”的立场上,强硬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称病辞职、拒绝授爵(袁世凯称帝时大封爵位);
三造共和,他在“张勋复辟”后,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通电全国讨伐张勋,仅用7天时间便平定闹剧。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段祺瑞的留洋经历及其对帝制的反感,使得他有“维新”的一面,但终究没能在新的政治秩序中找到自身合适的位置。多次执政却无力挽狂澜,终为他人所取代。
自小随祖父在军营长大的段祺瑞,天生带了一股江湖草莽的领袖气质,工作勤勉,才智出众,敢于担当,有主见,讲义气,有威信,不贪财,不贪色——这些传统将才所需的素质,让他极易在军队里脱颖而出,也容易笼络下属形成自己的势力。段祺瑞凭借其个人在北洋集团中的资深地位及通过督办各类军事学堂,使北洋军阀的大部分将领,不是他的门生就是他的下级。以上下级和门生关系维系对段祺瑞的向心力,由此形成了皖系军阀。
段祺瑞是什么人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段祺瑞是个什么人、段祺瑞是什么人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