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十七爷(十七爷是谁)
最近很多小伙伴在找历史上真实的十七爷的相关内容,以及十七爷是谁对应的知识点,劳动晚报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十七爷》的相关资讯,另外还找了一部分有关《十七爷是谁》的内容,文章篇幅比较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甄嬛传》里的故事情节历史上有没有,根据什么改编的?
- 2、清朝康熙传位时,传给了谁,是否真实?详细情节!
- 3、《甄嬛传》中,最后甄嬛也垂帘听政,难道她i就是历史上的慈禧太后?
- 4、十七阿哥真的是四爷党的吗
- 5、《雍正王朝》里谁才是雍正真正的心腹?贝勒爷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支持雍正?
- 6、甄嬛传中十七王爷怎么死的
《甄嬛传》里的故事情节历史上有没有,根据什么改编的?
纯虚构的。
雍正皇帝是历史上最辛苦,最勤政的皇帝了,后宫兴趣缺缺,登基之后,经常熬夜批奏折,最后是累死的。据统计,登基之后的雍正每天批奏折就有写一万多字,比起点写手一天4更的还牛,还是十年如一日,不请假,不断更的。
后宫没这么多事,乾隆的皇太子地位是他爷爷康熙那里就有暗示的,没啥可争的,人可能是那些人,但没这么多事,人也不是电视里的性格。
清朝康熙传位时,传给了谁,是否真实?详细情节!
个人认为应该是老四,胤禛,其实当年康熙遗诏并没有像民间传说的:“传位十四皇子”被改成“传位于四子”
真实的康熙遗诏内容是这样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原文由汉文,蒙文,满文三种书写,是不可能更改的。
《康熙遗诏》真迹现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
《甄嬛传》中,最后甄嬛也垂帘听政,难道她i就是历史上的慈禧太后?
甄嬛不是慈禧太后,她是雍正的妃子,当时封为熹贵妃,后来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在雍亲王府邸为妾,号格格,为低阶侍妾。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雍正初,封为熹妃。地位次于乌喇那拉皇后、年贵妃、齐妃。但后来随着年妃、皇后逝世,齐妃之子弘时失帝意,地位日渐升高。八年,晋封为熹贵妃,为雍正朝后期后宫统摄者。乾隆帝尊为皇太后,徽号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累上尊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清朝“无冕女皇”,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
准确的说她们甄嬛是雍正的妃子,慈禧是咸丰的妃子,所以不是一个人
十七阿哥真的是四爷党的吗
不是的,十七阿哥当时岁数小,康熙都一直到去世都没有给他封爵,也无职权,只是个闲散王爷。直到雍正继位,才封其为果郡王。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晋亲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户部。乾隆即位,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雍正王朝》里谁才是雍正真正的心腹?贝勒爷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支持雍正?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的心腹和支持者还是很多的。不过,心腹和支持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因为心腹必然是支持者,而支持者则不一定是心腹,也有可能是政治投机分子。
按照剧集中的人物出场顺序,加上十三阿哥和邬思道,雍正一共有十三个支持者。
年羹尧——最早出场的心腹
除了十三阿哥之外,年羹尧是电视剧中第一个出场的雍正心腹。不过要说明的是,年羹尧在影视剧作品里面的形象,跟他真实历史形象的反差很大,不能把电视剧中的年羹尧直接套用在历史真实的年羹尧身上。
在电视剧里,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一手提拔的心腹。早在雍正赴江南赈灾时,年羹尧就跟着雍正混了。先后为雍正办了:找寻邬思道,追讨户部欠款,屠灭江夏镇,制约大将军王胤禵等等,只有心腹之人才有资格干的事。
此外年羹尧为了接近雍正,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雍正。两人从纯粹的主奴关系,变成了姻亲关系。
到后来,年羹尧更是一跃为雍正旗下的头号心腹,不仅统领西北二十万大军,还有密折陈奏和先斩后奏之权,威风比十三阿哥个张廷玉还大。只不过最后太过于嚣张跋扈,得罪了雍正在内的朝野上下,最后被逼死。但是年羹尧死前,雍正其实并不想杀他,对他仍然有很深的君臣之情。
李卫——最有心机的心腹
在电视剧中,李卫、高福和年羹尧几乎是同时间出场。一开始雍正并不重用李卫,后来因为巧取百官行述,李卫的机灵才被雍正发现,并委以重用。而他的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知县的身份替雍正暗中监视年羹尧。从这开始,李卫就正式被雍正纳入了自己的核心朋友圈。一步步的高升,最后被委任为直隶总督。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雍正其实在暗中也防着李卫。
在推举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时,雍正曾经将李卫召回京城(李卫回京述职,由粮道高升为陕西布政使),让李卫把老婆翠儿和儿子李忠留在四爷府做人质。李卫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日后也是非常的小心谨慎,就怕雍正会抓他的把柄,借机弄死他。
后来雍正把邬思道甩给李卫,让他暗中监视邬思道。但是李卫很明白,邬思道是个烫手的山芋,于是他转手又把邬思道扔给了冤大头田文镜。
最后,李卫凭借高人一等的机灵,在服侍雍正二十七年后,得以善终,没有像高福一样被秘密处决。
田文镜——最实在的心腹
在电视剧中,田文镜跟着雍正的时间其实也挺早的。他在被雍正看中时,原本已经被上级罢官,是在雍正的提拔下才得以重用。因此非常感激雍正的提拔之情,先后替雍正办了江南赈灾、追讨户部欠款两件案子。
不过雍正只是用他办事,并不拿他当真正的心腹。他在雍正的眼里,心腹指数远低于李卫和年羹尧。
之后,田文镜揭露了山西藩库造假一事,雍正才真正委以重用,让他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他对雍正的重用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报答。因此得罪了很多的同僚。后来还因为他在河南搞官绅当差纳粮的新政,导致了一系列后续的政治事件。
总的来说,田文镜属于徇吏,是个好官,就是不讨人喜欢。雍正对他很看重,只是因为他能不记名利的为自己办事。但在很多方面雍正也不对他讲。比如邬思道的背景,雍正就一直瞒着田文镜。
张廷玉——最有头脑的心腹
如果说田文镜是雍正在外省的心腹,不得不委以重用的循吏,那么张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内的心腹,不得不重用的循吏。
其实,张廷玉并不是雍正的死党。但是他的脑回路清奇,永远只拍皇帝的马屁。虽然康熙并没有明说是四阿哥继位,但是畅春园传位的那晚,张廷玉凭借自己极高的智商,猜出了康熙的心意。因此在畅春园传位时,张廷玉果断的选择了倒向雍正这一边,不管老九和老十怎么闹,他都是泰然处之,始终站在雍正一边。
别看八爷一党平时的势力很大,但当时在畅春园内,除了八爷党的三人外,大家都已经默认雍正为新君了。而这个大家伙的带头大哥,就是张廷玉。
于是,原本是康熙心腹的张廷玉,顺利得过渡成了雍正的心腹。
其后,张廷玉非常精明的每次都站在了雍正一边。不管是新政还是仪政,张廷玉都把雍正的马屁拍的非常舒服。最终,雍正也把他视为自己的绝对心腹。信任程度绝不在李卫之下。另外,张廷玉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地方——该他做的事,他绝对不推脱;不该他知道的内幕,他绝对不多问。
这样的一个人精,想不受重用都难呐!
张五哥——不是心腹的心腹
其实张五哥也不是雍正的死党,只是有点交情而已。他跟十三爷的关系更好一点,并且他还是十三爷的大舅哥呢。但是十三爷服雍正,张五哥也就顺势站在了雍正一边。
在雍正继位的那晚,张五哥本着敬仰十三爷和雍正的原因,忙前忙后,先是亲自为雍正保驾护航,接着又拿着金牌令箭去宗人府释放老十三。可以什么说,如果没有他,十三爷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接管兵权。十三爷没有控制不了兵权,雍正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继位。
张五哥在畅春园的价值,以及他手上的金牌令箭,抵得上千军万马,是雍正能否继位的关键因素。
我怀疑,就算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张五哥也会支持雍正。毕竟士为知己者死。张五哥一直想救老十三,也只有老四继位了,才能救老十三。
后来张五哥很知趣的急流勇退,在老十三去世后,聪明的选择去给老十三守陵。最后张五哥也算是落了一个善终。
图里琛——奉行投机主义的心腹
图里琛与张五哥一样,也不是雍正死党。他和德楞泰最早死忠于康熙。但是他们在康熙驾崩前后那段时间,立场转变的很快,为雍正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比如九阿哥胤禟准备逃出去调兵时,雍正就是让德楞泰和图里琛挡驾,让九阿哥的小伎俩不能得逞。注意了,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的遗诏公布,康熙只是口谕传位给老四。万一遗诏的继位人不是老四呢?
所以,德楞泰和图里琛此时也是在赌博,他们在心里已经默认雍正为新主子了。赌赢了继续高官厚禄,赌输了就陪雍正一起人头落地。真的是拿命在赌前程。
后来的剧情,没德楞泰啥事了,只剩图里琛一个人。然而图里琛就是个人精啊!让雍正不得不用他。(比德楞泰聪明多了)
清查山西藩库案,是他去办的;雍正密谋架空年羹尧,也是他去办的;查抄八爷府,派去监视弘时的人,也是他;弘时派人暗杀弘历,受雍正委托保护弘历的人,也是他。就连替雍正掌管御林军的人,还是他。由此来看,图里琛堪称是武官版的张廷玉。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图里琛原型人物与电视剧中,不是一个人。电视剧中的图里琛与原著小说中的也不一样。
电视剧是把小说中的刘铁成和图里琛合二为一了。前者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后者是个八旗子弟。电视剧的前半段,全部是贴身侍卫刘铁成的剧情,与原著中的图丽琛无关。电视剧的后半段,全部都是八旗子弟图里琛的情节,与原著中的刘铁成无关。
电视剧把两个角色合二为一,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动。
隆科多——最让雍正失望的心腹
隆科多这个人,文学作品里面的形象跟他的历史形象反差巨大!
在历史上,康熙驾崩前夕,是隆科多第一个向康熙进言,应立即确定皇位大事,然后他下令将北京城戒严。让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封锁了皇城,断绝了京城与外省的全部书信来往,导致八爷党与领兵在外的十四阿哥胤祯无法内外呼应。而十四阿哥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雍正骗回京城软禁的。因此不恭维的说,历史上的雍正能继位,隆科多的作用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功劳,雍正才会在公开场合称呼隆科多为舅舅,目地还不是为了拉拢。否则雍正为什么要公开亲切的称呼他为舅舅?隆科多又不是雍正的亲舅舅……
不过在电视剧里的隆科多,就没有什么政治立场了,貌似谁拉拢他,他就倒向谁。畅春园传位之前,隆科多和雍正没什么交集。邬思道凭借他的敏锐度判断,隆科多这个人靠不住。不过康熙在临终前神助攻,让隆科多不敢再两面三刀,实心实意的扶持雍正登基了。(也算是大功一件)
但是雍正继位后,隆科多再次本性复发,他自认为自己失宠了,于是协助老八逼宫。连雍正都没料到隆科多会反水,当他看到隆科多反水后,差点气的没吐血,连声呵斥我瞎了眼了才让你掌着九门提督。后来雍正将他软禁,也是他自找的。
十七阿哥——隐藏的铁杆心腹
十七阿哥胤礼在小说中是雍正的死党,而且是绝对的死党。
在电视剧里,十七阿哥露了个脸,作用不是很大。(另一个铁杆粉十六阿哥更惨,连脸都可没有露)。但是在原著小说里,十七阿哥胤礼可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之一。
按照电视剧和小说的解释,拱卫京城的兵马分为三支部队: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步军统领衙门。其中西山锐健营的管营提督跟十七阿哥是甥舅关系。后来勤王的西山大营兵马,就是老十七调来的。
在老十七在搞定西山大营后,又去到宗人府放出了老十三。他跟老十三两个人一起去到丰台大营夺权,把丰台提督成文运杀掉,才搞定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可以说,十七阿哥在原著中的作用,比十三爷还要大一点。因为老十三是被圈禁了,外面发生的事他不清楚;而老四又要在畅春园牵制住老八、老九、老十,走不开。所有的阿哥当中只有十七阿哥一个人在外面。
别小看了单独在外面游荡的十七阿哥,因为在原著中对此专门解释了这种安排:康熙宣雍正去畅春园时,雍正本打算叫上十七阿哥也一起去。此时邬思道哈哈一笑,说四爷你一个人去就可以了。叫上十七爷,是打算被人家一锅端掉吗?
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和邬思道对十七阿哥是非常的信任!因为他们都没有怀疑老十七的人品。否则所有阿哥都被软禁,老十七一个人在外带兵。他要是有异心,他大可以派兵杀掉所有的阿哥,然后他继位。
电视剧里面虽然弱化了老十七角色,但是凭借畅春园当晚力挺雍正继位,他也担得起雍正心腹这个名号。
孙嘉诚——最有个性的心腹
电视剧里面的户部主事孙嘉诚,是编剧虚构的一个角色。在原著小说中,这个角色的名字叫孙嘉淦。而原著中的孙嘉淦,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以敢言直谏而出名。而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比历史上的孙嘉淦更厉害。他都不叫“敢于直谏”了,而是不要命的直谏。
除了不要命的直谏之外,孙嘉诚的身上还有五个优点:
第一、学问扎实,逻辑清晰。
比如雍正质问他,你凭什么弹劾年羹尧?孙嘉诚理直气壮的回答道:西北打了胜仗,是因为皇上运筹得当,将士用命,和各级官员鼎力支援。又不是年羹尧一个人的功劳,他凭什么独揽所有的奖赏?
就这一句话,直接点醒了雍正!
第二、实干,不迂腐。
这点从他在雍正登基后,公然在御前敢跟八阿哥争辩新钱铸造就可以看出,他更关心国家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因为古时候有一条硬规矩,叫:父死,子不改道三年。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在三年里是不能更改父亲定下来的事情。关于铸钱的铜铅比例,康熙的时候就是这么定的,雍正刚继位不能随便改。但孙嘉诚不管这些啥子道理,他就是认定了这事这么干不对,所以一定要改。
第三、做事得体,以理服人。
电视剧中只有两个人在时时刻刻都占着一个理字,一个是雍正本人,另一个就是孙嘉诚。这点仔细看电视剧就清楚了。然而雍正占理是因为他很有心机,而孙嘉诚占理则是他足够的正派,让别人抓不到他的把柄。
第四、身心健康、性格顽强坚韧。
电视剧里支持雍正改革的人,基本上都是病秧子。就算一开始不是病秧子,最后也都会累趴下。但是孙嘉诚的身体非常好!弹劾年羹尧的时候,他到大太阳下面晒了几个时辰他都没晕倒。这身板儿,杠杠的啊!如果他不死,起码也是督抚级别。就跟历史上的孙嘉淦一样,能帮助雍正分担很多工作。
第五、对雍正的忠诚。
纵观孙嘉诚干的每一件事,除了为国为民外的大义外,对雍正的忠诚也是他是办事的动力之一。他的忠诚度应该仅次于李卫,比田文镜还要高一点。因为田文镜是因为得到了雍正的赏识才会那么卖力的干活,而雍正可是什么好处都没有给过孙嘉诚。但是孙嘉诚不计较这些东西,他还是非常有干劲。
就这么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年轻人(电视剧里面的演员太显老了,其实很年轻),他本来应该是雍正在后期最看重的心腹之一。但是却因为跟年羹尧不和,被年羹尧给杀了。
由此可看得出,雍正因为年羹尧杀孙嘉诚而罢免他,并不仅仅是年羹尧嚣张跋扈。雍正更心疼的是一个人才就这么没了。他是由衷的感到惋惜。
马齐——用来平衡满汉势力的心腹
马齐这个人在电视剧中的出场不算少,但总给人一种比较憨厚的印象,没什么亮点。他最早跟佟国维混,算是佟国维的小弟。基本没有自己的主见。
康熙让群臣举荐新太子时,马齐选择跟佟国维站在一条阵线上。后来康熙因为佟国维结党营私罢了他的官,马齐也跟着一起挨了处分。但是康熙没有罢他的官,只是罚俸。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康熙担心朝中没有满人担任大学士(马齐是满人,与后来的富察皇后和傅恒一样都是富察氏),会让汉人的势力坐大。
雍正登基前后,马齐基本没有贡献。但是雍正登基后,还是要重用马齐,以制衡张廷玉为代表的汉人官员。
不过好在马齐还很识趣,基本上不跟雍正闹别扭。在八王议政时,雍正给了马齐一个最精悍且最准确的评价——张廷玉是自己人,马齐也能算一个。
在制衡汉人官员的同时,不给自己添乱,还能稍微办自己点事,这就是雍正对马齐的最高要求了。所以我觉得,马齐其实也是雍正对选拔心腹的最低标准。低于马齐这个标准的人,那就不属于心腹了。
以上便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最信任的十一个心腹,若再加上老十三和邬思道,正好凑成雍正的十三太保。
另外,像高无庸、李德全这些人也能算作是雍正的心腹。但是就存在价值来说,远不如以上十三位,这里不细说了。
甄嬛传中十七王爷怎么死的
可以说是自杀,但不完全是。起因是皇帝怀疑甄嬛与十七王爷有奸情,准备毒酒让甄嬛骗十七王爷喝下去,甄嬛本想自己喝毒酒,但被十七王爷察觉,就把有毒的酒换给自己喝了,死在甄嬛的怀里。
扩展资料:
《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甄嬛如何从一个弱女子一步步成长为善于摆弄权术的女强人的故事。
甄嬛本也是大家闺秀,选秀时并不想进宫,想充个数了事,可偏偏被皇帝相中。进宫以后在后宫勾心斗角,其中以华妃最为恶毒。后来甄嬛因其父亲被文字狱牵连而失势,生下女儿后,心灰意冷的甄嬛选择出宫修行,后得十七王爷悉心照顾,俩人互生情愫,准备找机会远走高飞,结果因为误会不得不设计回到宫中.再后来甄嬛父亲平反,甄家再次崛起,又斗赢了皇后,尽享荣华,这个时候却被皇帝要求毒死十七王爷,她眼睁睁看着爱人在自己怀中死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甄嬛传
以上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十七爷和十七爷是谁的相关信息啦,不知道有没有找到你想要的内容呢,记得收藏关注本站。